GBCEA喬棋文化交流協會

11/29/2018

Go Dutch 的真實由來和趣聞

16~17世紀時的荷蘭和威尼斯,是海上商品貿易和早期資源共享本主義的發蹟之地。終日奔波的意大利、荷蘭商人們已衍生出聚時交流信息、散時各付資費的習俗來。因為商人的流動性很強,一個人請別人的客,被請的人說不定這輩子再也碰不到了,為了大家不吃虧,彼此分攤便是最好的選擇了。而荷蘭人因其精明、凡事都要分清楚,逐漸形成了let's go dutch(讓我們去荷蘭)的俗語。而幽默的美國人將這句話引申成為“AA制”(Acting Appointment)。
荷蘭人常開的一個玩笑能充分反映他們的性格:有些荷蘭人會問你“知道銅絲是怎麼發明的嗎?”,他們會解釋“兩個荷蘭人在路上撿到了一個硬幣,都認為是自己最先發現的,於是相互爭搶,最後拽成銅絲的”。 :)這個故事充分說明了荷蘭人的性格,但是實在的荷蘭人並不認為這有什麼不好,反映在平時工作生活上,他們開誠佈公、性格耿直、樂於發表自身看法、做事情計劃性強、有經濟頭腦,還富有幽默感。
在英文當中,有不少貶義詞包含「Dutch」(荷蘭人),例如Dutch courage(酒醉後才變得大膽)、Dutch feast(宴會上主人家比客人更早酩酊大醉)、Dutch metal(混雜了大量銅的仿金),隱含虛假劣質之意。傳說go Dutch源自十七世紀,當時英國與荷蘭於貿易及殖民地上鬥得難分難解,英國人故為Dutch一詞代入不少貶義,go Dutch的另一個說法是Dutch treat(荷蘭人請客),則有諷刺荷蘭人錙銖必較、不會真正請客之意。
 Go Dutch或指德國人
然而亦有另一個說法指,go Dutch一詞中的Dutch並不指荷蘭人,而是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德國移民。由於德國人的德文是Deutsch,讀音與Dutch近似,因此在美國有「賓夕法尼亞州的荷蘭人」(Pennsylvania Dutch)之稱,而go Dutch有說其實是指德國人從來不欠人,亦只會買自己付得起的東西。
有趣的是,在荷蘭文中並沒有go Dutch的說法,反而有「美國人派對」(Amerikaans feest)一詞,表示派對中各個賓客會自攜食物及飲品,大家一同分享,不會有人請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