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 B Culture Exchange Association喬棋文化交流協會宗旨:本協會促進文化藝術經濟的交流與發展和推動外語藝文休閒終身學習Promote activities and exchange in multilingualism,culture,art and economy. Also promote Languages,Art ,Music and leisure events of lifelong learning. 提升自我,改變自我,豐富自我,完善自我,博愛慈悲追求:完美充實,豐富學識,內斂涵養,優雅高尚,助人為樂首要體現:流利的雙語,得體的談吐,睿智的溝通Purpose: self enhancement, alter ego, self enrichment, self improvement, love mercy http://www.gbcea.com Emai:gbcea88@gmail.com
GBCEA喬棋文化交流協會
5/15/2014
蕭邦:夜曲,作品48,55,62,72,遺作
蕭邦:夜曲,作品48,55,62,72,遺作
0
夜曲第13號c小調,作品48-1 (1841)
Arthur Rubinstein:http://tw.youtube.com/watch?v=PrvfOcImCEQ
Ashkenazy :http://tw.youtube.com/watch?v=-SGQFgHOxtE
Valentina Igoshina:http://tw.youtube.com/watch?v=-MzrAGZHDvo
在蕭邦的全部21首夜曲當中,這一首應是最高傑作。其曲式跟其他各首一樣採3段體,但其結構並不是靜-動-靜那麼單純。左手是低音8度與中音的和弦交替出現的平靜伴奏,右手也是一個音一個音慢慢前進的旋律,像是在思考,像是在回憶,也像是遙望夜空的孤星。蕭邦這種獨特的美學,具有令聽者陷入恍惚狀態,硬被他拖進他的世界的魔力。中段開始於C大調平靜的分散和弦,然後出現8度的3連音符,築起中段的高潮。之後,音樂進入此曲最引人入勝的再現部。
再現部並不單純重複主部快要消失似的寂靜旋律。在這裡,美麗寂靜的伴奏支持主題旋律,而主題旋律則添加更細膩的和聲變化。這極為悅耳的和聲,把湧出來的感情一口氣推向最高潮,令聽者的感情一直高昂。那連續不斷的華麗又悲痛的和聲,非常容易入耳,且把聽者心緊緊抓住不放。音樂再度達到高潮後,轉入尾聲靜心下來,逐漸消失。
夜曲第14號升f小調,作品48-2 (1841)
Arthur Rubinstein:http://tw.youtube.com/watch?v=7HBKGqjeL_Y
Ashkenazy :http://tw.youtube.com/watch?v=o2JgMTYwvFA
這是夜曲第13號的姊妹作,因此也有人認為是第13號的副產品。3段體,採靜-靜-靜結構。簡短的序奏後出現的升f小調旋律,安靜得像是自言自語。主部的旋律會重複一次,演奏時需要在表情上略加變化,以免太單調。中段是3拍子的旋律,而基本上第1、2拍是和弦,第3拍是5連音符。這是比較特別的樂句。在再現部再現的主部省略很多,還提出新的樂句。
Arthur Rubinstein:http://tw.youtube.com/watch?v=PrvfOcImCEQ
Ashkenazy :http://tw.youtube.com/watch?v=-SGQFgHOxtE
Valentina Igoshina:http://tw.youtube.com/watch?v=-MzrAGZHDvo
在蕭邦的全部21首夜曲當中,這一首應是最高傑作。其曲式跟其他各首一樣採3段體,但其結構並不是靜-動-靜那麼單純。左手是低音8度與中音的和弦交替出現的平靜伴奏,右手也是一個音一個音慢慢前進的旋律,像是在思考,像是在回憶,也像是遙望夜空的孤星。蕭邦這種獨特的美學,具有令聽者陷入恍惚狀態,硬被他拖進他的世界的魔力。中段開始於C大調平靜的分散和弦,然後出現8度的3連音符,築起中段的高潮。之後,音樂進入此曲最引人入勝的再現部。
再現部並不單純重複主部快要消失似的寂靜旋律。在這裡,美麗寂靜的伴奏支持主題旋律,而主題旋律則添加更細膩的和聲變化。這極為悅耳的和聲,把湧出來的感情一口氣推向最高潮,令聽者的感情一直高昂。那連續不斷的華麗又悲痛的和聲,非常容易入耳,且把聽者心緊緊抓住不放。音樂再度達到高潮後,轉入尾聲靜心下來,逐漸消失。
夜曲第14號升f小調,作品48-2 (1841)
Arthur Rubinstein:http://tw.youtube.com/watch?v=7HBKGqjeL_Y
Ashkenazy :http://tw.youtube.com/watch?v=o2JgMTYwvFA
這是夜曲第13號的姊妹作,因此也有人認為是第13號的副產品。3段體,採靜-靜-靜結構。簡短的序奏後出現的升f小調旋律,安靜得像是自言自語。主部的旋律會重複一次,演奏時需要在表情上略加變化,以免太單調。中段是3拍子的旋律,而基本上第1、2拍是和弦,第3拍是5連音符。這是比較特別的樂句。在再現部再現的主部省略很多,還提出新的樂句。
夜曲第15號f小調,作品55-1 (1843)
Arthur Rubinstein:http://tw.youtube.com/watch?v=03NBv2x9QnM
Ashkenazy :http://tw.youtube.com/watch?v=vGg4V7YJLfs
Maria Joao Pires :http://tw.youtube.com/watch?v=J5Me6YzmFtg
3段體的小品。主部以孤單獨語憂心忡忡的f小調旋律靜靜的開始。中段由和聲與有力的齊奏交互對談,並在左手3連音符-4連音符反覆出現的音型伴奏上,由右手彈出悲痛的旋律,並逐漸高揚而到高潮。主部的再現很短,右手旋律變成3連音符,漸漸加速後轉入F大調,美麗清晰的琶音跑到高音,最後以平靜的和弦結束全曲。
夜曲第16號降E大調,作品55-2 (1843)
Arthur Rubinstein:http://tw.youtube.com/watch?v=ZzHWTnE3HbQ
Ashkenazy :http://tw.youtube.com/watch?v=pRzC4ADasV0
這首作品沒有固定的曲式,是有即興性的音樂。沒有序奏,左手流動著琶音,右手在上面彈出流利優美的旋律,使聽者進入恍惚之境。左手的伴奏始終是12/8拍子,沒有什麼急切的情緒變化。不過和聲則時時刻刻移轉,沒有一個時候是安定在一個地方的。這一點是欣賞此曲時要注意的地方。如果沒有注意到和聲微妙的變遷,那會使你進入夢鄉。
夜曲第17號B大調,作品62-1 (1846)
Arthur Rubinstein:http://tw.youtube.com/watch?v=dDYZ9W11G1k
Ashkenazy :http://tw.youtube.com/watch?v=XxsOBKsSkNY
雄壯的琶音形成的序奏具有吸引人的魅力。這樂曲寫於即將步入最晚年的時期,這時蕭邦與喬治‧桑的關係破裂,失意與孤獨佔有了蕭邦,其孤獨感與放下一切的感覺,昇華為這首作品。3段體。主部開始於有穩定情緒的B大調旋律,而在轉入升g小調之前的,以及接下來的和聲非常美麗。中段轉入降A大調有深沉而穩定氣氛的旋律穩穩流動。和聲在其中逐漸變化,飄散無以排遣的感情。再現部在主部旋律上加入震音為主體的裝飾音,在穩定的樂句上添加色彩。最後右手彈出緩慢的16音符旋律後,靜靜結束音樂。
夜曲第18號E大調,作品62-2 (1846)
Arthur Rubinstein:http://tw.youtube.com/watch?v=obgXyxX4ab4
Ashkenazy :http://tw.youtube.com/watch?v=XgQypaMlvtE
優美而架構很複雜的佳作。雖然同樣是晚年的作品,但沒有第17號那種憂鬱與深刻的悲傷,只是一片優美華麗的夜曲。3段體的主部是一段一點傷感都沒有的甜美E大調旋律。不過不大會動人心弦,只是內涵似乎很深。中段的左右手旋律,都以16分音符為主體,其間流動著熱情的樂句。右手的動態特別複雜,16分音符的第2個音與第4個音附有支持旋律的伴奏和聲,而主要由右手4指,5指彈奏的旋律,必須浮在伴奏和聲之上,保持圓滑的旋律線。這是最高的藝術作品,不愧為夜曲的最後作品。
夜曲第19號e小調,作品72-1 (1827)
Arthur Rubinstein:http://tw.youtube.com/watch?v=d3CKrjffYP8
Ashkenazy :http://tw.youtube.com/watch?v=UfXLUSYSWtY
Richter:http://tw.youtube.com/watch?v=3iH1ONnXrdY
3段體。是蕭邦的夜曲當中最早寫的作品,作曲當時,蕭邦只有17歲。他為什麼在那種年齡時,寫這種充滿孤獨感與哀愁的e小調音樂。這種音樂,雖然還帶有一點習作的模樣,但聽來像是最晚年的作品。原來在這時候,他最疼愛的妹妹艾米麗亞因結核病夭折,使他心靈受到重創。這種悲哀隱藏在此曲之中,同時這位天才以17歲的年齡,已能感覺到斯拉夫民族特有的多情與世上的無常,並有把這種感受轉為樂音的手法。
夜曲第20號升c小調,「充滿感情的緩板」(遺作) (1830)
Ashkenazy :http://tw.youtube.com/watch?v=ToAVagPfWUU
Barenboim:http://tw.youtube.com/watch?v=-4quKyrOVww
此曲用在電影「戰地琴人」(The Pianist)中之後,成為很通俗而受人喜愛的樂曲,尤其在日本。因此在YouTube上,以「chopin nocturne no.20」為關鍵語搜尋,可以找到許多日本鋼琴家演奏的夜曲第20號。
蕭邦譜作這首作品時,正好單戀音樂學院的女同學康絲丹翠‧葛拉德科嫵斯卡,但是這段單相思無疾而終。相思之痛苦,成為此曲的基調,這是很容易猜測得出來的。蕭邦對初戀情人愛慕之情,成為創作當時的代表作鋼琴協奏曲第2號的動機。鋼琴協奏曲第2號第1樂章降A大調的第2主題、第2樂章鋼琴剛出現時的琶音、第3樂章波蘭地方舞曲風格的輕快齊奏音型等,都保持原來的形狀引用到這首夜曲裡。據說,此曲原非當做夜曲譜寫,其初版樂譜上寫明「為姐姐露德薇卡在練習我鋼琴協奏曲第2號之前彈奏」,曲名也只有「Adagio」,後來布拉姆斯抄譜時搽掉這題名,於是直接以譜上面的速度記號「Lento con gran espressione」稱呼此曲。之所以歸於夜曲,是露德薇卡整理蕭邦未出版作品時,在作品表上註明此曲為「夜曲風格的緩板」。
有同樣音型的兩個動機當序奏之後,升c小調悲痛而孤單的獨語出現。這旋律一出現就緊緊抓住聽者的心不放。尤其第15小節3連音符下降音型,像是心裡的喊叫聲,很強烈的扣人心弦。曲中隨處顯出蕭邦不能算是幸運的青春時代的哀傷,令聽者感動不已。
中段第21小節開始出現鋼琴協奏曲第2號之第1樂章與第3樂章使用的旋律(譜例1,2)。在初稿譜上,左手是四四拍子的伴奏,右手為鋼琴協奏曲的四三拍子旋律,後來由蕭邦本人改為四四拍子。
譜例1
譜例2
在30-32小節織入歌曲「願望」(Źyczenie, Op.74-1)的動機(譜例3),之後的過門句則使用鋼琴協奏曲另一段旋律(譜例4)。
譜例3
譜例4
主題變形之後在再現部再現,上行又下行的裝飾音出現4次之後,音樂消失。
夜曲第21號c小調 (1847~48)
Ashkenazy :http://tw.youtube.com/watch?v=zPgySaajIAs
作曲年代有不同說法。有的說是1837年,那是馬約卡之行的前一年。但一般都認為是1847~48年間之作,那是蕭邦最晚年。當時他的朋黨們,為了振奮心身都疲憊的蕭邦,讓他到英國、蘇格蘭舉行演奏旅行。這趟旅行使蕭邦的健康更為惡化,但他還是發出演奏家最後的光輝。不過就作曲來說,他已力盡而沉淪於傷感憂鬱之中。此曲是和聲變化很優美的樂曲,但完全沒有記載強弱記號。這好像說明蕭邦當時的身體狀態。
樂譜草稿到1938年才發現。左手的伴奏音型始終不變,右手則奏出漂浮着孤獨感與哀愁感的旋律。轉調也很少,只出現c小調,f小調降A大調等,變化不多。
5/14/2014
無法斷絕的思戀-李斯特(Franz Liszt)的愛(下)
無法斷絕的思戀-李斯特(Franz Liszt)的愛(下)
~無法斷絕的思戀-李斯特(Franz Liszt)的愛(下)~
之後最著名的一段戀情始於1847年,即和波蘭貴族卡蘿琳-桑-維根斯坦公主(Princess Corolyne von Sayn-Wittgenstein)的相戀。當時公主28歲,李斯特(Franz Liszt)36歲。
李斯特(Franz Liszt)當時奉命擔任威瑪樂團的指揮,並和公主同居,此後李斯特(Franz Liszt)便以威瑪為活動中心,支配整個德國的樂壇。
西元1848~1861年間在威碼的時光,可說是李斯特(Franz Liszt)最多產的時期。
維根斯坦公主早已嫁作人妻,但為了李斯特(Franz Liszt)她大興離婚訴訟,1848年離開俄國。旅居威瑪阿爾丁堡的一小城堡時,她寫下這些情意綿綿的字句「啊,只渴望再度與你會合,我心我魂,一切信仰,一切希望,只因你而生,因你而熾烈、、、」,李斯特(Franz Liszt)也這樣寫著:
「因愛情,信仰而彌堅,
煩惱而俱增,希望而無窮,
犧牲自己也在所不惜,
因我的喜悅只能由妳的身上發現
引導我的生涯之途,
成為我思想的星空,
祈禱我的靈魂進入天國,
妳-賈奴 伊麗莎白 卡蘿琳。」
維根斯坦夫人和李斯特(Franz Liszt)二人終於準備在李斯特(Franz Liszt)50大壽之日正式成婚,一說不料前一天侯爵夫人外甥向教皇提出婚姻無效的申請,另一說則是羅馬教皇以技術性理由撤消卡蘿琳與前夫的離婚許可,但事實是她前夫早已又再婚了,導致他倆(維根斯坦夫人和李斯特)的婚姻無法順利舉行。至此,對於結婚一事,他們已不再提起了,卡蘿琳也將此事視為天意,之後伯爵夫人也將戀愛作一結束,專心傾注於天主教會的工作。不久後李斯特(Franz Liszt)也穿上神父的衣服成為天主教神父。兩人避開世人的耳目,各自默默的生活!
之後夫人曾寫信給李斯特(Franz Liszt)道:「、、、威瑪是我倆生涯最令人難忘的地方,、、、、我倆的愛情形式,歷經多年歲月已有所變化,雖然邪惡的人心依然存在,而神對於我們愛情的外在形式也沒有賦與具體化,不過,神是祝福我們愛情的本質的,而世人也無法妨礙我們、、、」。
整整27年,夫人不曾離開羅馬一步,家裡所擺的都是關於宗教的書,而李斯特(Franz Liszt)依然每年要到羅馬,和侯爵夫人共進晚餐,這裡瀰漫著他獨特而真正深沉哀傷的陰鬱、、、。
李斯特(Franz Liszt)的晚年活躍於羅馬、威瑪、布達佩斯三地,旅行也更頻繁,遍及英國、法國、奧地利、比利時與荷蘭等。生命最後一年在搭火車去拜魯特聽好友兼女婿華格納的歌劇【帕西法爾】時,感染了劇烈咳嗽,後來轉為肺炎。他不幸在1886年7月31日溘然長逝。這位四處為家的人最後就葬在拜魯特,這裡也是華格納(Richard Wagner 1813-1883年)的聖壇。
李斯特(Franz Liszt)去世後,維根斯坦侯爵夫人也在幾個月之後,等不及春天的來臨,也隨著愛人飛往天國去了。
作家李希特霍斯曾敘述道:「觀此兩位朋友,令人有難以忘懷的感動,侯爵夫人才氣煥發,富於機智,而他(李斯特)卻極為細膩,而且辛辣諷刺、、、、」。
5/13/2014
5/12/2014
3/30/2014
無法斷絕的思戀-李斯特(Franz Liszt)的愛(上)
無法斷絕的思戀-李斯特(Franz Liszt)的愛(上)
李斯特(Franz Liszt 1811-1886年,生於匈牙利死於德國)是一位少懷大志的音樂神童,極崇拜大音樂家貝多芬,六歲時就對樂曲有濃厚的興趣,據說他在識字前就識譜了,從小便忘情地學習音樂。也因此從小就擅長演奏鋼琴的他,演奏技巧睥睨當時的樂壇,琴藝熟練高超,被譽為「鋼琴大王」,並確立了近代鋼琴演奏法,那時除了蕭邦之外,無人能取代他。
12歲時,這位有德國血統來自匈牙利的李斯特(Franz Liszt)便跟著父母轉往巴黎發展,在最初的歐洲演奏旅行中,在法國獲得了「莫札特再現」的最高美譽,其父自樂不可支。(相關莫札特網文連結:1847年,他36歲之前,大部分的時間李斯特(Franz Liszt)都在巴黎度過,在那裡李斯特(Franz Liszt)結交了許多好朋友,如喬治桑、雨果、海涅、拉馬定等人。
李斯特(Franz Liszt)在樂壇上的成就及重要性是無庸置疑的,他是浪漫派主義最具代理性人物,曾有一段時間他傲視當時的樂壇,重要性、影響力可想而知,但對於名氣如此響亮的人,有人崇敬自然也有人詆毀,尤其多著墨在他人格上的攻擊。李斯特(Franz Liszt)的人格特質有浪漫派的宏偉,也有荒唐的性格,有些諷刺畫家便批評李斯特(Franz Liszt)的雙重人格,華而不實,拈花惹草的作秀者,實在跟屬靈的教士很難協調在一起。然而他的音樂確實是成功的,是浪漫主意靈思的精髓,他具有白遼士神性的瘋狂(可粗略參閱全人教育百寶箱資料:http://hep.ccic.ntnu.edu.tw/browse2.php?s=734),蕭邦的貴族詩情(可粗略參閱網路維基: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C%97%E9%9B%B7%E5%BE%B7%E9%87%8C%E5%85%8B%C2%B7%E8%82%96%E9%82%A6)(在此附註一題,李斯特與蕭邦相識,但兩人始終並無深交。),還有孟德爾頌的嫻雅溫文(可粗略參閱網路維基: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4%B9%E5%88%A9%E5%85%8B%E6%96%AF%C2%B7%E9%97%A8%E5%BE%B7%E5%B0%94%E6%9D%BE%C2%B7%E5%B7%B4%E6%89%98%E5%B0%94%E8%BF%AA),以及舒曼的熱切而內省(可粗略參閱網路維基:http://zh.wikipedia.org/wiki/%E7%BD%97%E4%BC%AF%E7%89%B9%C2%B7%E8%88%92%E6%9B%BC)。
李斯特(Franz Liszt)從小便長得極為俊美,及至青年已流露風流倜儻的氣息,今天想分享給大家的便是李斯特(Franz Liszt)與愛人間的情詩。
不知是因為李斯特(Franz Liszt)外貌的關係還是其性格,總之,李斯特(Franz Liszt)的父親在其臨終前給16歲的兒子李斯特(Franz Liszt)留下的最後遺囑包括這一句:「你當不會為了女人而毀滅了自己吧?然而我卻很擔心你可有這種克服女性魔障的功夫嗎?」
縱觀李斯特(Franz Liszt)的情史,可謂一樁接著一樁,豐富精彩,可特別的是,李斯特(Franz Liszt)和女性相戀,似乎又從不耽溺於官能之上,他尊重女性的愛據說可不亞於對神敬虔的愛了。其實李斯特(Franz Liszt)是喜愛聖經的,晚年的他還一度成為天主教神父呢!
除了李斯特(Franz Liszt)的初戀,以及和歌手、名女伶等的愛情,李斯特(Franz Liszt)還有數個轟動一時的戀情,不過先讓我們讀一段李斯特(Franz Liszt)與情人的情詩往返。
李斯特(Franz Liszt)在聲名達到高峰時,認識了德國喜劇界名女伶夏洛蒂-哈根,這一首詩是獻給她的:
「詩人呀!愛究竟是何物呢,且勿隱瞞我,
愛是靈魂的呼吸,
詩人呀,接吻究竟是何物呢,且要告訴我,
接吻,雖然短暫,但是罪惡卻夠深。」
他們二人在一起時,一時成為世人閒談的話題,就是現今的誹聞和八卦啦,新聞界甚至惡口交加,最後夏洛蒂嫁給了某騎士領地的領主,但才4年便告仳離。就在她結婚的第一年,還曾給李斯特(Franz Liszt)寫了如下的信呢:「由初次見證到失去了你,也有好幾年了。但是我因為你而更能體會到其他的人都是墮落的,其他人,不,應該說是任何一個人,都無法與你相比,你,的確是獨一無二的。」
回到1834年,李斯特(Franz Liszt)在喬治桑的介紹下結識了瑪麗-古達(Marie d’Agoult)伯爵夫人,當時女方28歲,男方22歲,後來二人結伴赴日內瓦、羅馬、德國等地旅行,他們的戀情維持到1844年。分手後,瑪麗-古達(Marie d’Agoult)伯爵夫人最後仍選擇和前夫破鏡重圓。李斯特(Franz Liszt)和她共生了3個孩子,其中以柯西瑪(Cosima)最為有名,年長後她先嫁給李斯特(Franz Liszt)的學生漢斯-彪羅(Hans von Buelow)後離異,再成為知名的華格納的情人,二人產下一子。
為李斯特(Franz Liszt)留下3個愛情結晶的瑪麗-古達(Marie d’Agoult)伯爵夫人死於1876年,李斯特(Franz Liszt)如此憶她而寫下:「套句俗語,她和我並不相配。達戈爾夫人在我的記憶裡,是一個悲哀的秘密。我信神,因此也只能如此祈禱,求神賜予三個孩子的母親的靈魂,和平和光明、、、」。
李斯特Liszt:愛之夢─3首夜曲
0
這3首音樂本來為女高音獨唱曲,但1850年李斯特39歲時改編為鋼琴獨奏曲,並以『愛之夢─3首夜曲』出版。不過,鋼琴版並不是把歌曲單純照本改編。他以他自己的風格,運用最高的技法,改編成能夠充分發揮鋼琴的魅力的音樂。他刪除原曲中只有聲樂才能發揮效果的部分,然後加入最能發揮鋼琴特點但原曲裡沒有的部分,使原曲蛻變為新的鋼琴曲。
1848年,李斯特放棄長達10年左右的演奏會活動,就任威瑪宮廷樂長之職。這段時期有時稱為威瑪時代,他的目的是想要把作曲工作放在生活的中心。威瑪是哥德、席勒、赫爾德等文豪活躍的城市,更早一點就有巴赫在這裡過。李斯特一方面執行宮廷音樂會的營運,以及訓練管弦樂團與合唱團,另一方面遇到大慶典節日,例如1849年哥德誕生百週年紀念慶典,就從事作曲、發表等活動。其中有為上演哥德的戲劇『塔梭』(Tasso)所寫的序曲,以及『浮士德交響曲』(1854年)等作品。戲劇『塔梭』的序曲後來加以修訂,以交響詩『塔梭,悲劇與勝利』(Tasso, lamento e trionfo)S.96/R.413於1854年重新上演。這時第一次使用「交響詩(Symphonische Dichtung)」一詞。他一共寫了13首交響詩,並在標題音樂中樹立交響詩這曲種。
他還積極支援當時的作曲家,好幾次演奏白遼士、舒曼等人的作品。 1850年指揮華格納的浪漫歌劇『羅恩格林』的世界首演。他不但演奏這些作品,還發表文章促進大眾對這些音樂的理解,更改編為鋼琴獨奏曲演奏。
他是一位名星級的鋼琴家,又英俊,因此在音樂會上彈起『愛之夢』『鐘』等令人感動的名曲,就有許多女性粉絲為之傾倒。據說有時候他自己也在演奏當中失神,或許他是一位感情很容易激動的人,或是自我陶醉者。
他跟多位女性有戀愛關係,其中比較重要的是與瑪麗‧達姤伯爵夫人(Marie,Comtesse d'Agoult)的關係。李斯特在24歲時,與達姤伯爵夫人私奔到瑞士,然後移居義大利。他們兩人之間生育1男兩女,其中一人就是柯西瑪,與華格納再婚的那一位。也就是說李斯特是華格納的丈人。
李斯特的鋼琴演奏技術超人,他第1次看到葛利格的鋼琴協奏曲的樂譜後,就能彈奏無誤。唯一沒能第1次看到樂譜就完整彈奏的作品,好像只有蕭邦的『練習曲作品10』。他自己覺得很洩氣,因此勤加練習,在一個禮拜後,就彈奏得完整無缺。蕭邦就把這首作品呈獻給他。他一彈起鋼琴,常會發生斷弦或琴弦鬆懈、音準打亂等事,因此他的演奏會經常準備3台鋼琴以備替換,經他演奏而不曾斷弦的只有貝森朵夫公司製造的鋼琴,於是貝森朵夫鋼琴也一舉成名。
『愛之夢─3首夜曲』原為3首聲樂曲已如前述,其第1號與第2號的歌詞是德國詩人吳藍德(Ludwig Uhland)的詩詞「崇高的愛」與「我死掉了」,第3號也是德國詩人福萊利希拉特(Ferdinand Freiligrath) 的詩詞「哦愛吧,能愛多久就多久」。李斯特所描繪的「愛之夢」究竟是怎麼樣的夢?由於第3號特別有名,第1號與第2號的知名度又太低,因此一般都會想像第3號那種浪漫而甜美的戀愛。其實,這3首歌曲的歌詞所敘述的,並不是男女間的愛情,而是描寫宗教性的、或人與人之間的愛情。從這3首改編為鋼琴曲的夜曲中,似乎會聽到不一樣的愛。也許聽完這3首鋼琴曲,就比較能看清楚李斯特所描繪的「愛之夢」。
第1號「崇高的愛」(Hohe liebe) 降A大調
原為以德國詩人吳藍德(Ludwig Uhland)之詩為歌詞,於1849年作曲,1850年完成初稿,當年出版的獨唱曲(S.307)。第2稿則於1854年完成。歌詞內容是捨棄現世的歡樂,成為殉教者。
(Brigitte Fassbaender, 女中音,Jean-Yves Thibaudet, 鋼琴)
http://www.youtube.com/watch?v=Vjv3AAaNsdk
Hohe Liebe 崇高的愛
Ludwig Uhland 吳藍德 詞
In Liebesarmen ruht ihr trunken,
Des Lebens Frchte winken euch;
Ein Blick nur ist auf mich gesunken,
Doch bin ich vor euch allen reich.
你們安穩的陶醉在愛的懷抱裡,
人生的果實在引誘你;
落在我身上的卻只有一瞥,
但我比你們當中任何人都富有。
Das Glck der Erde miss ich gerne
Und blick, ein Mrtyrer, hinan,
Denn ber mir in goldner Ferne
Hat sich der Himmel aufgetan.
我很樂意捨棄世上的歡樂,
並以殉教者心情凝視前面,
因為在我頭上發出金色光輝的那一邊,
已啟開天國之門。
1850年作曲出版的鋼琴曲,差不多把原來的歌曲旋律,改由鋼琴演奏,然後在高音部奏出裝飾音形,在華麗氣氛中反復演奏優美主題。閉眼聆聽有點東歐風味的旋律,就好像可以看到光芒。感覺清爽,曲中有高貴的天國似的氣氛。這裡所唱出來的,正是宗教的「崇高的愛」,而不是男女之愛情。
第2號「我死掉了」(Gestorben war ich) E大調
這跟第1號一樣,原是以吳藍德之詩為歌詞,於1846年完成,1850年出版的獨唱歌曲(S.308)。歌詞內容大致是說「我在愛之喜悅中死了。被安葬在他的雙手中,他的輕吻讓我睡醒,在他的眼眸中看到天國」。
(演唱者不詳)
http://www.youtube.com/watch?v=MdXHBSn9aqY
Seliger Tod 在喜悅中死亡
Ludwig Uhland 吳藍德 詞
Gestorben war ich 我死掉了
Vor Liebeswonne; 在愛的喜悅中;
Begraben lag ich 我被安葬
In ihren Armen; 躺在他的雙手中;
Erwecket ward ich 我醒過來
Von ihren Ken; 就因他的輕吻;
Den Himmel sah ich 我看到天國
In ihren Augen. 在他的眼眸中。
1850年作曲出版的鋼琴曲,到以雙小節線區分部分為止,是對應原來歌曲部分。與第1號比較,此曲的編曲更能發揮鋼琴的特色,也讓聽者不給旋律分心,仔細欣賞鋼琴多方面之美。之後,主題添加裝飾重現,其後樂節,因擂打和弦而有戲劇性高揚。在這首音樂釀造的平靜空間裡,確實談及愛情,這或許是3曲中最像夜曲的作品。 1865年完成的「5首鋼琴小品」第1號E大調與此曲有關連。
(演奏者不詳)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B0P5D-fbYM
(Frederic Lamond, 鋼琴)
http://www.youtube.com/watch?v=1ugc7iLLzyk (第2、3號)
第3號「哦愛吧,能愛多久就多久」(O lieb so lang du lieben kannst) 降A大調
是李斯特的作品中,最受歡迎的小品之一。以德國詩人福萊利希拉特(Ferdinand Freiligrath,1810-1876)的詩為歌詞的獨唱歌曲(S.298)。於1843年末作曲,1847年出版初稿。第2稿則於1850年完成,同一年出版。
以「哦愛吧,能愛多久就多久(O lieb, so lang du lieben kannst!)」開始的詩,是以人類之愛為題材,而不是講戀愛。 「你在墳墓前悲傷的時刻會來臨,因此能愛多久就多久吧。如果有人誠心容納你,那要為他盡心,任何時候都不能讓他悲傷。要小心講話,惡言很容易出口。即使忙說『天啊,這是誤會!』,這人還是會帶著哀傷離開。」
(Margarita Elia 女高音, Nicolas Costantinou鋼琴)
http://www.youtube.com/watch?v=sU6Jj44ht6o
(Gundula Janowitz女高音)
http://www.youtube.com/watch?v=U74uAHXSqJg
O lieb, so lang du lieben kannst! 哦愛吧,能愛多久就多久!
Ferdinand Freiligrath 福萊利希拉特詞
O lieb, so lang du lieben kannst!
O lieb, so lang du lieben magst!
Die Stunde kommt, die Stunde kommt,
Wo du an Grbern stehst und klagst.
哦 愛吧,能愛多久就多久!
哦 愛吧,想愛多久就多久!
那時刻會到,那時刻會到,
那個你在墳墓前悲傷的時刻!
Und sorge, da dein Herze glht
Und Liebe hegt und Liebe trgt,
So lang ihm noch ein ander Herz
In Liebe warm entgegenschlgt.
然後讓你的心發熱,
養育愛,扶持愛,
只要有別的心因愛你
而仍然溫馨的脈動!
Und wer dir seine Brust erschliet,
O tu ihm, was du kannst, zu lieb!
Und mach ihm jede Stunde froh,
Und mach ihm keine Stunde trb.
而對展開胸襟接納你的人,
盡你的可能愛他吧!
讓他的每一個時刻都歡樂
任何時間都不可讓他悲傷。
Und hte deine Zunge wohl,
Bald ist ein bses Wort gesagt!
O Gott, es war nicht bs gemeint, -
Der andre aber geht und klagt.
然後要守口如瓶,
以防輕蔑言詞溜出你嘴!
即使你急忙說,天啊不是那個意思,
但是那一位還是會受傷哭喪著臉離開。
O lieb, solang du lieben kannst!
哦 愛吧,能愛多久就多久!
第3號的歌詞比前二首積極而有力。所賦予的旋律,也會令人感到一心一意去愛的強烈力量。或許,這就是3曲中只有這一首有名的原因之一。
鋼琴版於1850年出版,其與歌曲版的差異,在正要再現開頭主題的地方。這部分在歌曲中是唱出「然後要守口如瓶,…(Und hte deine Zunge wohl,…)」的部分,呈現出來的形式,是歌聲與鋼琴交替演奏的敘唱風格。在鋼琴曲中不再有這部分,另外使用別的旋律,豐富的裝飾音,使這部分形成樂曲的頂點,然後再現開頭主題。
(Artur Rubinstein 鋼琴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nkXOrkeZyqQ
( Seeli Toivio,大提琴;Kalle Toivio,鋼琴)
http://www.youtube.com/watch?v=eW_MAQj0aIA
此曲在Youtube網站上多得聽不完,請讀者自行選聽。
3首夜曲,可以看到優雅的愛,清靜的愛,專強的愛等3種形式的愛。也許這就是這鋼琴曲集所以題名為「愛之夢」的原因。不過作曲家、演奏家、聽眾所夢到的「愛之夢」,該是各有各的形式吧
訂閱:
文章 (Atom)